成人高考
2020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卷三)
作者: xzh 时间: 2021-09-06 浏览:

2020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卷三)
  1.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 ( )
  A.历史的进程与理论推理的进程是完全一致的
  B.理论是历史的经过修正的再现 √
  C.理论的反映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全部内容的反映
  D.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
  [注释] 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历史的修正的再现,而不是对全部历史内容的反映,理论与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D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正确选项为B。
  2.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
  A.科学推理的驳斥
  B.实践的发展 √
  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
  [注释] 对不可知论的有力驳斥有两种:从理论上进行驳斥和从实践上进行驳斥;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实验和工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发展可以向我们表明,原来人们不能认识的现象或者本质在新的科学基础之上,都变得可认识了。因此,正确选项为B。
  3.“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造成上述现象最合理的原因是 ( )
  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 √
  B.人的感官从生理上优于动物的感官
  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
  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
  [注释] 该命题表明虽然人的感官有局限性,但是由于人的感性认识得到了理性认识的指导,就能获得对世界各种现象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正确选项为A。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 )
  A.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加工和抽象的过程 √
  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应
  C.认识是人类纯粹的主观构造过程
  D.人类一切活动都是认识活动
  [注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要认识对象,首先要从对象获取足够的信息,同时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选择、变换和重组等,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此,正确选项为A。
  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的含义不包括 ( )
  A.某些理论不可能被证实或证伪 √
  B.一切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实践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
  D.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多次接受实践的检验
  [注释] 实践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随着人们对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新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而实践同时也受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认识是否正确也需要通过多次的实践进行检验;没有不可检验的真理。因此,正确选项为A。
  6.根据对认识源泉的不同回答可将认识论划分为 (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反映论和先验论 √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注释] 认为认识的源泉是物质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源泉是精神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此可以从认识的源泉的角度将认识论分为唯物主义论和唯心主义论两种,即反映论和先验论。因此,正确选项为C。
  7.先验论的主要特点有 ( )
  A.都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 √
  B.都属于不可知论
  C.都坚持形而上学,反对辩证法
  D.都否认世界统一于存在
  [注释] 略。
  8.客观辩证法的特点有 ( )
  A.是人们对自然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认识
  B.是事物内部固有的 √
  C.是土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D.没有人就没有客观辩证法
  [注释]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是相互对立的,客观辩证法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而主观辩证法则是以理论形态或思维方式的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因此,正确选项为B。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对2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
  [注释]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先验论是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因此,正确选项为D。
  10.价值评价的对象本质上是 ( )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价值客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C.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
  D.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生产关系
  [注释] 价值评价是指价值评价主体对价值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评价或判断。因此仅仅考察一下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或者价值客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是无法作出价值评价的,必须对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因此,正确选项为C。
  11.有人认为:“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这种观点属于 ( )
  A.反映论 √
  B.先验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注释] 该命题说明了客观物质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因此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因此,正确选项为 A。
  12.在近代科技历史上,随着蒸汽机的研制和投入使用,迫切要求对蒸汽机的效率进行研究,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热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这一历史事实最突出地表明了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注释] 这个历史事实表明: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本质规律正确反映的理论体系。因此,正确选项为B。
  13.在我们读书时,读到大象、房子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 ( )
  A.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上具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D.感性认识和瑚性认识相互转化
  [注释] 人们读的书是理性认识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大脑中的感性形象属于感性认识;命题中的现象表明了当人们在大脑中思考到理性认识概念的时候就会有感性认识的相应的形象与这一概念相对应,从而表明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总是相互渗透的。因此,正确选项为C。
  14.有人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他们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物主义,这种对旧唯物主义的评论属于 (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D.二元论的观点
  [注释] 这种观点是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评论。因此,正确选项为C。
  15.人们在思维中得到的关于具体事物整体形象的生动、活跃的认识形式属于 ( )
  A.感觉
  B.知觉 √
  C.表象
  D.概念
  [注释] 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其中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认识,而表象则是感性认识的记忆、联想和再现。概念则是理性认识的初级形式。因此,正确选项为B。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注释]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因此,正确选项为C。
  1.资本积累的本质是(D)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
  D.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B)
  A.简单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可变资本
  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
  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4.剩余价值率是(D)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5.在资本循环中,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6.产业资本连续循环是(D)
  A.购买过程与销售过程的统一
  B.生产过程和购买过程的统一
  C.售卖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D.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7.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8.资本积累的源泉是(C)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固定资本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C)
  A.劳动的全部报酬
  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劳动者自身价格
  10.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A.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C)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有组织性的矛盾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C.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4.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B)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15.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A)
  A.分权制衡
  B.权力分散
  C.民主集中
  D.政治协商
  16.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C)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17.平均利润率是指(A)
  A.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总量同可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总量同不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资本的比率
  18.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19.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20.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B)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1.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
  2.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
  A.体力劳动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
  D.脑力劳动
  3.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
  A.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B.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4.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
  A.物质属性
  B.社会属性 √
  C.自然属性
  D.一般属性
  5.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生产资料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新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
  6.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的尺度是
  A.具体劳动
  B.简单劳动 √
  C.复杂劳动
  D.个别劳动
  8.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
  A.都是劳动产品
  B.都有使用价值
  C.都有价值 √
  D.都能满足各自的需要
  9.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时间的矛盾
  10.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1.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价格经常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
  D.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相一致
  1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在于
  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
  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
  C.生产资料成为资本
  D.劳动成为商品
  15.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16.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
  A.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C.资本的技术水平不同
  D.资本的价值周转时间不同
  17.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
  A.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
  B.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
  C.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D.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18.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科学技术的创新
  B.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
  C.自动化的机器设备
  D.生产技术的垄断
  19.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
  A.绝对剩余价值 √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20.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选择题
  1.“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优劣有关”,这种关于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见解是(  )
  A.正确的
  B.错误的
  C.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
  D.过分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哲学
  B.法学
  C.伦理学
  D.语言学
  3.社会存在是指(  )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自然与社会各种条件的总和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
  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  )
  A.宇宙神灵
  B.劳动
  C.人民群众
  D.英雄人物
  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艺术
  B.国家政权
  C.政党
  D.哲学
  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物与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8.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  )
  A.环境问题
  B.自然条件问题
  C.发展问题
  D.生育问题
  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生产过程中(  )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二、辨析题
  1.劳动创造了人。
  2.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D3.C4.C5.B6.B7.D8.C9.D10.C
  二、辨析题
  1.正确。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2.答:错误。
  1.“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会的力量去谋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
  ①指明了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②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③否认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④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国家的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而引文的错误就在于否认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故③④正确。①②与题意无关。
  2.如果说民主是指一种与个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形式,那么,这个“多数人”是指(  )
  A.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
  B.全体国民中的多数人
  C.国家政权机关中的多数人
  D.包括被统治阶级在内的多数人
  解析:选A。民主指的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和平等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故民主中的多数是指统治阶级中的多数。B、C、D错误地理解了民主的概念和属性。
  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保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据此回答3~4题。
  3.之所以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是因为(  )
  ①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我国的国家职能
  ②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人民民主专政决定我国的国家职能,①错误。②说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③④符合题意,因此选C。
  4.我国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原因在于(  )
  A.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新的时代内容
  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D.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解析:选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A、C、D不是原因。
  5.马克思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就是说(  )
  A.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密切联系的
  B.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通常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思想
  C.社会舆论都是由统治阶级控制的
  D.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在政治上也占支配地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国家的性质,属于基础题。马克思的这句话比较抽象,主要意思是说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必然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从而利用政治权力把自己的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选B。
  6.2011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依法打击暴力恐怖、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  )
  A.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全民性
  D.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解析:选D。材料强调专政的重要性。A、B项不符合题意;C项观点错误,任何民主都是具有阶级性的。
  7.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均寿命提高了5岁,8300万残疾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特殊关爱,这是中国保障人权的光辉业绩。这表明(  )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B.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C.人民民主的正义性
  D.人民民主的阶级性
  解析:选B。这是中国保障人权的光辉业绩,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故选B项。
  8.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这就是说(  )
  A.社会职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
  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都是通过社会职能体现的
  C.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在弱化
  D.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解析:选D。恩格斯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属于政治统治职能,从属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和维护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的秩序,使整个社会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志运转和发展,故选D。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据此回答9~10题。
  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对“人民当家作主”应当这样理解(  )
  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C.国家保护全体公民的民主和自由
  D.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的国家性质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非公民,故B不选。C混淆了公民与人民的概念。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故D不选。
  10.宪法所规定的这一内容决定着我国的(  )
  ①政权组织形式  ②政党制度的性质
  ③民族政策的性质 ④宗教的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解析:选B。宪法中所规定的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可以决定政权组织形式、政党制度的性质和民族政策的性质,但不能决定宗教的性质,故①②③入选。
  11.K市市镇两级政府每年拿出两亿元资金,逐步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工程,为农民构建起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在这件事中,政府的角色是(  )
  ①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③经济活动的调控者 ④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公共权力的主体包括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又包括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因此④错误。
  一、选择题:
  1.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 ( C)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2.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B)
  A.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解析:1953年至1956年,是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还没有确立,还属于过渡时期,所以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C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他在这篇重要讲话一开始就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4.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D)
  A.坚持关系
  B.继承关系
  C.发展关系
  D.继承和发展关系
  解析:选项“A”完全不符合题目要求,“B”、“C”内容不全面,只有“D”符合题意。
  5.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 ( C)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D.巩固执政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C )
  A.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薪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的原因。“C”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 C)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是否清楚地掌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界限,即时间跨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跨度的起点,这样就排除了“A”、“C”选项;既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它的终点也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D”选项也排除了。
  8.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重大突破是 ( D)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C.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解析: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重大突破是: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故选“D”。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目标是指 (B )
  A.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
  B.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
  C.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四位一体
  D.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四位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A )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B”、“C”、“D”是除了按劳分配以外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几种分配方式。
  1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C )
  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指导性计划的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注意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相区别,都要记清楚。
  1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B)
  A.政治协商与法律监督
  B.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
  C.政治协商与合作共事
  D.团结合作与舆论监督
  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知识,要准确记住。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
  13.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是 (C )
  A.宗教与国家分离
  B.实行宗教自管
  C.宗教信仰自由
  D.限制宗教发展
  解析: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实事求是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故选“D”。
  15.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意味着 ( A)
  A.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B.和平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和平的前提
  C.和平问题已经解决
  D.世界获得了全面发展
  简答题
  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凭借感官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脑通过慨念、划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们是同一个认识发展过程中彼此相互联系着的两个认识阶段,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的统一。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这足从识论中的唯物论。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本身的特点,决定它必须进一步深化,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所以它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在人们的认识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沦和经验论的错误。)
  2.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党员不仅存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存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观。为此,必须在党内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认真整顿,开展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以解决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 (2)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教育,进行党的理论建设:二是要对全体党员进行以党章为重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高党员的素质。在理沦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论述题
  1.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和相互关系是: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其中包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其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